我身边的朋友和个案,他们的童年极度凄惨,差点自杀死掉。无一例外的是,他们从小到听到大父母最常说的的话是:我们最大的错,就是太溺爱孩子了!
而那些给了孩子很多爱和满足,把孩子养得很好的父母,最常说的是:养育孩子,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继续觉察成长。
动不动害怕“溺爱”孩子的父母,就好比一口枯井整天担心自己把村子淹了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闹断奶闹得最凶的是婆婆。同样的,把自己孩子养得越糟糕、越不快乐的父母,越热衷于批评别人父母“溺爱”孩子,并且警告对方“你这样下去一定会把孩子教育坏”。
父母气定神闲,
孩子歇斯底里,
怎么回事?
“边缘型人格障碍”是怎样炼成的:如果父母的假自我极度脆弱,无法承受冲击,会把各种内心冲突投射给孩子,把它说成是孩子的。
比如,觉得自己受了某人冷落,转而对孩子说:“某某某其实讨厌你,但是碍于我的面子,他不说出来。”这样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混乱。更严重的,妈妈在孩子精神崩溃甚至自残的时候嘴角无法抑制地露出微笑。
这样的家庭中,父母看上去情绪稳定宽容隐忍,孩子则经常无故暴怒崩溃,大家都说“都怪父母对孩子太宽容太‘溺爱’了!才惯成这样的。”所有人联合起来攻击指责孩子。孩子的自我不断破碎无法聚合成形,终成边缘或者精神分裂。
真正的爱,
给再多都没问题呀
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,愿意满足,彼此开心,那就是幸福的流动,多多益善呀。这种彼此滋养的事儿,只会让孩子成长,也让父母成长。
如果不愿意满足孩子,清楚觉知:是我不愿意满足孩子。而不去评判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。内在诚实,也就是首先对自己诚实,爱的能力会逐步提高。
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,被父母重视,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,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。这样的孩子,尊重规则同时温暖流动不僵硬,情商特别高。
而总是被说教管控的孩子,到公共场合会控制不住的“人来疯”,侵扰别人。
当孩子确认爸妈愿意回应他、保护他,愿意呵护他的感受,孩子遭受侵害才会勇敢告诉爸妈。否则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吓住了。假如,被针扎的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,父母却只是嫌他的哭闹烦人…
真爱,永远不会过多呀。
喜欢我们请关注公众号:育儿之我见